近年来,遂川县高坪镇以“绿水青山”为笔,书写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华章,深化“三权分置”,推行数字管理平台,让林下经济绽放出勃勃生机。在这片红土地上,“林改”风劲吹,吹绿了千山,吹富了百姓,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富裕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红土地上“绿生金”
“父亲在边远山区给我存下了‘绿色银行’,我得把它经营得更好!”说这话的是高坪镇茅坪村的骆炳岚,他的父亲骆德磷20世纪80年代承包高坪镇白沙村里无人管护的1000亩村集体荒山,在荒山上造林并取得成效,荣获“全国绿化祖国突击手”称号。今年80岁的骆德磷早已将林场交给了儿子骆炳岚经营,骆炳岚15岁就一直跟着父亲在山上种树经营,是名副其实的“林二代”。2013年,为大力发展林产经济,骆德磷注册了“骆德磷林场”,并带头种植厚朴,带动周边农户30余户参与林下中药材种植,成立了高山中药材产业合作社。几年的发展,骆德磷林场种植厚朴等药材面积达1000余亩,在厚朴林中放养土鸡3000多羽,去年还养起了蜜蜂,同时种植了金银花、升麻、七叶之花等药材,光林下种养的年产值就达25万元。2015年春天,骆炳岚根据林场条件,采用竹子搭棚盖遮阳网的方式,在厚朴林下试种七叶一枝花获得成功,面积达千余平方米,一株小苗可卖10元,4年生苗木价格在100元一棵。他准备选择100亩厚朴林下土地,全种上七叶一枝花。据估算,目前“骆德磷林场”的林木、林下产业总价值早已超千万元。在骆德磷父子的带动下,遂川县高坪镇白沙村厚朴种植渐成规模,林下养蜂、养鸡、种药蔚然成风,全村160户村民参与林下种养经济,栽种药材、经济林3000多亩,每户年均增收达3000余元。
小箬叶成了“致富叶”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增加村民收入,高坪镇青草村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按照抱团经营的理念,村党支部牵头,发挥党员在产业发展上的示范带动作用,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基地示范、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发展箬叶特色产业,建立产业基地共计300亩。通过盘活老校舍400平方米,推动成立合作社,并助力经济能人注册“江西罗霄山脉三叶农产品有限公司”,建设了现代化的“三片叶子”加工厂。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产业的公司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2023年直接带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5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达到1000元。青草村党员种植户方贺梯说:“我承包了二十多亩土地种植粽叶,采摘时要请12个人进行采摘,今年的粽叶大概5块钱一斤,一亩可以收1300斤左右,比我预期的产量更高,预计25天可以采摘完。”“下一步,我们要扩大箬叶种植规模,充分利用低效退耕还林地,在抚育间伐同时实施林下种植箬叶,以此提高退耕还林地的林分质量和综合效益。”青草村党支部书记黄义新说。
绿野仙踪中的“金色传奇”
卷旋,一个名字中就蕴含着无限遐想的地方。这里山川秀美,云雾缭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且富含微量元素,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卷旋村聚焦茶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2022年,卷旋村通过招商引资,依托本土资源,种植了黄金茶这一独特而珍贵的品种。村民李永华说:“现在我们这个茶叶能卖得出,我们可以在这个茶产业基地里面可以务工,一年也有不少的这个收入。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目前,卷旋村黄金茶产业基地扩展至110余亩,并建有一个面积达500平方米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显著提升了茶叶加工能力与品质,有效促进了村民就业与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这里绿水青山不仅是农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更是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高坪镇,这片绿水青山间孕育着无数金色传奇的土地,正以“林改”为笔,描绘着一幅幅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画卷。今后,高坪镇将继续坚定地走绿色发展之路,让“林改”之风继续吹拂千山万水,让绿色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绿水青山将永远守护着人们的幸福与梦想。